专业人物

专业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人物

信仰的力量 | 生态中心崔海亭教授: 山河走遍志尤坚

发布时间:2023-05-22

1935年,崔海亭出生于一个铁路职工家庭,1954年,在“一五计划”祖国建设的热潮中,怀着“建设祖国”的志向,他报考了北大地质地理系。

e6eb417ca1754dd3bb39ff8870b72938.jpg

大学时期的崔海亭

“当时国家正在搞经济建设,当时最鼓舞人的就是地质找矿。那时候我就是想建设祖国,到野外去考察、去找矿。”

进入北大,在侯仁之、林超、李孝芳、李继侗等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师教导下,崔海亭迈出了学习地理的第一步。

“我们班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叫北京地理研究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导师就是侯仁之先生。侯先生亲自带着我们考察。”

167d8e3d44184744b0de5fb47125c1a6.png

1956 年 侯仁之先生在自家书房指导1954级学生科研小组

扎实的专业训练,名师的言传身教,饶有兴趣的野外实习,使崔海亭对地理科学更加热爱,选择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专门化,从此决定了他一生的科学追求。

1957年,崔海亭半脱产担任了地质地理系的团总支书记。此后,按照学校安排,他长期从事系里的学生、党务等行政工作。改革开放后,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在长期野外考察和研究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向:生态遥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山地生态学,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一些成果。特别是他参加了两次重大的遥感研究课题: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和三北防护林遥感考察。

“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搞遥感,利用遥感的这些卫星的资料,结合地面的考察,对整个内蒙古全境的草场资源进行了实地的考察。”

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是他选择地理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他选择研究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比如说全国山地的考察、土地类型的考察,这都是结合国家需要的,所以我们地理和地质不脱离实际。”

2c95c292873c4eeca26539b98239e601.jpg

1978年    崔海亭在黄河源头考察

2000年退休以后,他没有停下教学、科研的脚步。被授予“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北大银河集团9873.cσm终身贡献奖、银河集团9873.cσm离退休教职工学术贡献特别贡献奖。

“退休以后能干事就干点事吧。退休后我教了一门课,从2006年一直讲到2016年,讲了十年,另外还写了三本书。”

3af381d62d95476fb996ec2c825f3849.jpg

2013年    崔海亭获“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是崔老师不懈的追求。1978年,他参加黄河源头考察,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随后几年,从云南腾冲到黄土高原,从五台山高山草甸到木兰围场的塞罕坝,从江南塞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六十岁他带领研究生登上3700多米的太白山主峰,七十岁时还和年轻人一起登上了六盘山主峰。

“一定要做实地的深入考察。因为我们生态学,特别是自然生态,你不到当地做调查,光看文献是不行的。无论是山地还是沙地,要身先士卒。”

19c62534ed0a42b3a72cd4493d81debf.jpg

崔海亭在百花山考察植被

f24c66a152b04b69966d66f1e0541a84.jpg

崔海亭在塞罕坝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一名自然地理研究学者,崔海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特别关注各地生态、景观建设的问题,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

2369c3522cc5481eac4369c831b4dea5.jpg

崔海亭:1935年出生,1954年考入银河集团9873.cσm地质地理系,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曾任银河集团9873.cσm地质地理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系党总支副书记。1983年至1987 年任银河集团9873.cσm地理系副系主任,1992 年至1996 年任城市与环境学系主任。曾任中国全球变化委员会(CNC-IGBP)第一、第二届委员;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自然资源学报》编委;《山地研究》编委;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主要科研方向为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遥感与制图。撰写论文80 余篇,主编和合编专著4 部,代表性著作为《山地生态学与高山林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