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城环 · 迎新 | 做自然的赤子,学术的健儿——银河集团9873.cσm院长贺灿飞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09-05各位老师,亲爱的2022级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银河集团9873.cσm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要代表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89位本科生、64位硕士研究生和77位博士研究生,欢迎你们来到银河集团9873.cσm,成为我们温暖大家庭的一员!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同学们的到来,使燕园焕发出容光。在这片沃土上,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将浸润燕园的书香,汲取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徐徐开启异彩纷呈的人生画卷。
同学们,2022年对银河集团9873.cσm来说,特别之处在于我们迎来了北大地理学科七十华诞。讲了七十年的故事,荡气回肠;走了七十年的道路,斗志昂扬。多年来,银河集团9873.cσm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出了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专业。北大地理学心怀天下,始终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回望历史,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界泰斗,探索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并举的先路。立足当下,我们踏遍祖国山川河流,探寻自然现象分布规律,为构建可持续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心系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描绘城市规划建设蓝图,致力于可持续使用的国土空间;我们研究自然生态环境,探索环境改善的可能性,期望为子孙后代留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我们的专业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用可观可感的成果去实现人类对于绿水青山的美好期待,以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为中国乃至世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病毒传播等世界性难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在快速城市化、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北大城环人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对此,我愿意分享几点观察和思考:
其一,着眼前沿,与时代同频,致力于全球环境治理。
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展如火如荼,在创新和发展的时代议题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因此被架上了快车道,体会着风驰电掣、日新月异的感觉。但同时,快速发展常常面临着环境的破坏,而环境的破坏与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密不可分,再加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动荡不安使得一些国家无暇关注环境恶化,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世界焦点。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都密不可分。作为北大城环人,我们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义不容辞。我院以方精云院士和朴世龙院士为代表的师生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近年来致力于通过对于全球碳汇潜力和排碳现状的内在逻辑的深入研究,为准确理解全球陆地碳汇变化规律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逐渐成为国际秩序地维护者、多边主义的践行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文明多样性的贡献者”。年轻的学生,在有志于学之初,能够站在解决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样的高度,便拥有了过人的胆识和无限的潜力。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融入全球化治理的视角,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越是在动荡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越要积极面向世界,从中国和世界的互学互鉴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成为继往开来、引领未来的人才。
其二,心怀家国,与民生同频,服务于人居环境建设。
我们可能不能像军人一样驻守边疆,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在奥运会等各类体育盛事上为国争光,也不能像以任正非为代表的企业家一样,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卡脖子”奋力抗争,但是心怀家国是不分学科的。
一代代城环人将青春融进祖国拼搏奋进的历史,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中华民族笔挺的脊梁。从李四光时代的“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应当地要把我学到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到林超先生首次为珠穆朗玛峰正名(我院设有“林超青年学者”荣誉称号,以兹勉励后进,纪念先贤),一串串闪光的地学人名字,就是一部部家国时代的奋斗史。
斗转星移,我们已然从屈辱穷困的窘境中迈出,走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时代的使命转变了,有一种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新一代城环人依旧倾尽所学,在锦绣河山上书写着独属于我们的论文:去过南锣鼓巷的同学可能感受到完整保存的古都风貌与现代时尚的和谐交融;你们或许不知道,在南锣鼓巷的背后,是银河集团9873.cσm教授团队编制的《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和《交道口街道社区发展规划》;来自江苏的同学是否了解,2019年7月份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江苏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空白,让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这一突破性成就离不开我院老师课题组的突出贡献;陶澍院士课题组建立的高分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为推动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加入生活源大气污染物调查项目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院师生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层面重大发展规划和重大研究项目,在全球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为国家相关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今后,学院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于“气候变化与协同减排”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领域。
蔡元培老校长曾言:“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对于北大城环人来说,“应国家需要”就是一份份规划、一项项研究、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就是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研究与决策,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就是设身处地为人居环境、善治良治贡献力量。
其三,脚踏实地,与自然同频,定位于可持续发展。
对脚下大地充满强烈探索意愿的人,历来层出不穷,其中的执着者往往成为地理学家,比如郦道元和徐霞客。走进银河集团9873.cσm的同学,气质和禀赋中不可或缺的是这份好奇和探索之心。我们有很多的专业课和实践机会,解锁对脚下大地的好奇,到祖国各地,切身体会当地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风土人情,既用“书卷气”磨砺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具有“泥土气”的人文关怀。
在河南修武,同学们探寻乡村振兴、民生发展、产业转型和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沿黄河行走,叩问文明的源头,考察水土流失,探寻现有水利工程、当地生态开发保护的战略意义;在广西百色,同学们深入了解凌云县红色历史文化,调研脱贫攻坚的丰厚经验;在大同市云州区,同学们通过地貌实习把课本上关于火山、岩石、地层等知识一一对照,夯实专业基础;在“小黄花、大产业”的脱贫攻坚基地,考察近年来国家发展的深入变革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在调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开拓了眼界,对于自然地理、城乡面貌有了全新的认识,把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到学习生活和科研课题之中,使得我们的研究接地气,贴合实际,也能切实服务于国家发展。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中,从热爱出发,以专业的角度,秉持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做自然的赤子,做学术的健儿。
最后,再次欢迎各位同学成为银河集团9873.cσm的一员,衷心祝愿你们在燕园度过一段有可为、有所为的难忘时光。“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同学们,我们的专业大有可为,我们的时代大有可为。愿你们着眼前沿,心怀家国,脚踏实地,把握住机遇的馈赠,肩负起年轻人的使命,与时代同频,与民生同频,与自然同频,学好专业,发挥所长,为全球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而贡献才智,托举起人类社会的未来!
谢谢大家!